沈阳城市建设学院2025年产业学院工作计划
城院教通〔2025〕29号
为深化我校产教融合建设工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95 号)、《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的通知》(教高厅函〔2020〕16 号)和辽宁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4年普通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的通知》(辽教通〔2024〕256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沈阳城市建设学院2025年现代产业学院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为纲领,聚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开发校企合作课程、打造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七大建设任务。紧密围绕辽宁省产业布局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以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核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突破,全面提升我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水平,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二、工作原则
1.立德树人,育人为本。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创新办学机制,构建高校、地方政府、行业、企业互相协作、优势互补、资源整合、开放共享的协同育人体系,支撑和服务地方产业发展。
2.面向需求,服务产业。
发挥学校科技和人才优势,以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构建面向行业的产学研深度合作平台,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着力解决人才培养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
3.整合资源,融合发展。
积极探索跨业界、跨专业整合教学资源,将应用型人才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专业化发展、实习实训实践、学生创新创业、科研成果转化、产品研发等功能有机融合,打造集产、学、研、转、创、用“六位一体”,互利、互动、多赢的教育创新平台。
4.多元协同,共建共管。
充分发挥学校与地方政府、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企业机构等多方办学的主体作用,形成共同建设、共同管理、共享资源、共担责任的有效管理体制机制。
三、工作内容
1.共同制(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以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为重点,推动合作企业全方位全过程深度参与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校企共同制(修)订流程,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和先进标准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2.共同推进课程体系建设。
引导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课程建设和教材编写。推动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和证书、创新创业竞赛内容科学对接,建设一批高质量校企共建课程、教材和工程案例集。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考取校企双方认可的不同类别、不同层次证书,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竞赛。
3.共同开展人才订单化培养。
校企合作开展新型学徒制、订单班、冠名班等形式的人才订单化培养,共建专业、共建实验室、共建优质教育资源,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满足企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促进学生高质量就业,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
4.共同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校企共建实验室、工作室、创客中心、创新创业特色工坊等平台,以项目为载体,共同开展产品设计创新、专利申报、“双创”教育、创业指导、创业孵化、成果转化。校企共建创新创业导师团队,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通过“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培训+竞赛+项目孵化”等方式,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5.共同打造高水平“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选聘行业专家、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到校担任外聘教师或兼职教师,促进教育教学、实训实践、科研创新等相互融合,为学生创新潜能挖掘、实践能力锻造提供良好条件。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入企顶岗实践。组建校企混编结构化教学团队,开展联合授课、联合指导。
6.共同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
发挥产业学院师资、实验实训设备等优势,与合作企业共同探索搭建产学研服务平台,包括技术技能协同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品设计中心、行业或产品检测中心等特色鲜明的产教融合型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及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校企联合申报国家和省、市级、校级科研项目,承担对接的产业链企业横向课题。校企共同组建技术服务团队,面向生产一线实际需求联合开展技术攻关,解决工艺难题,推进我校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校企合作开展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围绕产业发展需求,校企共同组建专家团队,制定或参与制定行业标准。
7.共同开展党建和思政教育。
建立校企党建共建平台,创新“组织联结、阵地联建、资源联享、人才联培、服务联创、发展联动”党建模式,互通党建经验和资源。积极开展劳模工匠进校园活动,以专题讲座、特色活动的形式培育青年学生的工匠精神。建立“专业实习”、“顶岗实习”期间思政工作协同管理机制,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安全生产、道德法纪、心理健康等教育。
四、工作要求
1.2025年3月27日16:00前提交各省级、校级现代产业学院组织架构及责任分工、2025年度工作计划。
2.2025年7月15日之前,完成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方案。
3.每个产业学院2025年至少完成以下任务:
建设校企共建课5-10门,校企共建实验室1-2个,完成共建工程案例集汇编,创新创业项目案例3-5个,搭建1个产学研服务平台,开展调研、科研、党建等相关活动5次。
4.2025年12月:相关单位提交2025年度产业学院工作总结,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万继伟 电话:31919653
教务处
2025年2月24日